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让心中充满阳光

——记物理系83届校友 聊城三中校长 张广立

来源:校友网 日期时间:2014-04-14 点击数:

张广立,男,汉族,1957年8月生,山东阳谷人。1979年考入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物理系学习,1983年毕业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至1993年,任聊城六中教务主任。1993至1998年,任聊城七中校长。1998至2002年,任聊城四中校长、党总支书记。2002至今任聊城三中校长、党委副书记。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聊城十佳科技校长,水城名校长。

张广立从事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已有近30个年头,历任聊城七中、四中校长,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他多次受命于危难之中,勇挑重担,改革创新,积极提升所任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聊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由于个人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中国百名创新型校长奖”、“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十佳科技校长”、“水城名校长”、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书记好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记功、奖励。

一串串闪光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教育的不懈追求,对师生的高度负责,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他所任职的学校开始之初都是校风、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低的弱校,但他精于管理,善于创新,凭借聚思广益,民主法治的工作方式方法治理学校后,校风很快变好,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两三年就成为知名学校。他所任职的聊城七中、四中和三中就是很好的见证,在聊城人民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走上人生舞台 起步出手不凡

张广立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聊城六中,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面对的是在校的学生只有四个教学班,当年招生的四个新初中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到校的状况。张广立被安排到初二年级三班任班主任,教三、四两个班的物理课。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清理建筑垃圾。因为聊城六中原是聊城机械局所管辖下的几个工厂企业联合办的一所学校,校名就叫一联办。因学校办不下去了,1982年6月东昌府区教育局接管,并投资兴建了一幢12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为迎接新生进校和教学楼的使用,学校节省资金、清理建筑垃圾的工作就给了在校的这四个教学班了。张广立认真对待走上工作岗位后领导安排的第一份工作,他组织学生借车借锨,带领学生一干就是三天,新建的教学楼和校园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第四天正准备上课的张广立,又被教导主任叫去,说学校安排有变动,你今年要先到初一年级教植物,等明年有了初三年级你再上初三教物理,张广立接受了。可到了第二天,还没领教本,教地理的教师又找到张广立说,你改教一年地理,主任说他不好意思再找你了,叫我自己找你再换一下科目,行吗?张广立二话没说又教地理课,任初一·二班班主任。

张广立认为工作岗位就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并把教育好学生当作己任,不能误人子弟。这最朴素的人生理念使他对待自己现在的工作无任何怨言,他常说:“与其开口埋怨,不如闭口做事”,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以后做事的准则。

接下来的时间,张广立一门心思用在了怎样备好课,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教育学生,管理好自己的班,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他对待工作的良好心态和工作的勤奋,换来了他带班各项工作的样样先进。1984年学校领导班子换届,经民主推荐张广立走向了领导岗位,任教导处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张广立走向领导岗位后,潜心对待领导安排的每一项工作,积极协助领导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连年被评为东昌府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一举使建校时间不长的聊城六中成为聊城知名的初级中学。1993年8月,才华初展的张广立被调到聊城七中主持工作。

细微之处见精神 艰难之中施才华

聊城七中的前身和六中一样,是市机械局管辖的几个工厂联办的一所学校,叫二联办,东昌府区教育局接管后更名为聊城七中。聊城七中所处理位置偏僻,学校条件落后,1993年初中计划招生300人,报考七中学生还不足270人。

面对七中这样的落后局面,张广立没有气馁,也没有抱怨。在多数人把困难挫折当成绊脚石的时候,他却把逆境当成了成功的垫脚石。他把改变七中人甘愿落后不思进取的心态,当做彻底改变七中的必由之路。于是开始了他的“一一七一一”工程,即:叫响一个口号,“细培精育勤扶植,不创一流誓不休。”形成一种思想,“强调客观不是七中人的意识,有所作为才是七中人的追求。”树立七种观念,“第一种观念,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第二种观念,多抢挑重担,少推御任务;第三种观念,多互助少互斗;第四种观念,工作要多研究少重复……第七种观念,多开放少封闭。”唱好一支歌曲,《不白活一回》。坚定一个信念,“只要我们团结奋进,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他还用自己的工资买了《成事之道在吾心》这本书,赠给十八个班主任老师。思想意识的转变可以导致工作态度的变化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方法的转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校园洋溢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之中。1994年5月在东昌府区教育局组织的初三年级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以上课目荣获全区第一名,这是七中教师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次成绩对大家精神上的鼓舞和信念上的坚定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七中人就是靠张广立校长的“一一七一一”工程建立起了七中人崭新的精神家园,重塑了七中人良好的学校形象。培植七中人信念精神的同时,他还注重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他亲自组织参与新建了集教学、教研和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楼和教师住宅楼,使学校的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和办学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全市知名的初级中学。张广立校长也分别在1993年、1994年给予了记三等功的奖励,1995年给予了记二等功的奖励。

打破常规辟新径 观念更新路更宽

1998年8月张广立校长又调任聊城四中校长、党总支书记。经历聊城七中变化的张广立校长深刻认识到:一所学校的落后,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它办学条件的落后、教育教学质量的低下和校风校纪的不良,他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导致落后的主因是学校由于落后而形成的不思变化、不思进取的落后的学校文化。他感觉当时很多教职工存在着习惯归因法:即把自己工作上无成就的原因归咎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基础差等等一些客观因素上,从不从自身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努力程度、不思进取等主观因素上找差距。对一个落后学校来说,客观上办学条件落后,生源质量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凭借消极工作、抱怨和诉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一所学校的落后面貌,必须从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始,必须从营造发愤图强的校园气氛开始,从克服总结经验的习惯归因法开始,从催人奋进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开始。

聊城四中是一所具有几十年建校历史的完全中学,但由于多年来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每年高考升学人数都以个位计。在当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初中招生的情况下,四中人对区里是否还保留四中高中招生表现出了极大的怀疑。张广立在到四中后的第一个教师会就讲到,四中高中能不能保持继续招生的关键是由我们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来决定,命运掌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四中生源差,这是事实,是聊城一、二、三中招生后剩余的学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改变四中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必须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他在四中最耀眼的地方树起了“强调客观不是四中人的意识,有所作为才是四中人的追求”和“勤奋自信拼博,把握自己的命运,勇于竞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两面警示牌,制定了教师业绩考核和高聘奖励条例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全方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吹响了四中人向先进学校迈进的号角。1999年高考由98年10人上升到29人,2000年上升到79人,2001年上升到135人,一举成为市里的高考先进单位。同时,张广立校长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富民兴聊劳动奖章。

勇者人未语 敢为天下先

正当张广立踌躇满志,准备在四中大展宏图之际,市里的领导再一次委以他工作上的重任,调他任聊城三中校长。聊城三中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相比区直的七中、四中而言,三中无论是在人员构成、教风、学风、社会环境,还是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比七中、四中复杂、困难的多。加之办学规模大,在校生人数多,自99年以后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滑坡,其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困难,张广立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接任之后,他深思熟虑,针对三中特点,科学定位,重新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那就是“育名生、做名师、建名校,让每一个学生心中充满阳光”的“三名”办学目标和“用智慧把握人生方向,以知识辅就成功之路”的校风及“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以此为指导,他大刀阔爷地搞改革,带领领导班子先后制定了聊城三中领导班子周工作回顾、聊城三中重大项目工作追究制、领导班子分包年机制、领导班子听课制、学生导师制、后勤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并形成了以制度约束与人身关怀并重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教学成绩与合作精神为参照的教师量化评估体系。

同时,他深知要使一所学校尽快走出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就必须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依靠教职工办学。于是,他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每个教师,走近每个教师,去熟悉每个教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帮助教师做职业规划,分析现状和不足,谈谈未来定位,借此去了解教师所想、所需。在他的思想里,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平台。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他针对实际,实行了三中教师业绩考核奖励办法、高聘制、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措施。他带领班子靠制度规范,靠典型示范,靠考评监督,靠奖励激励,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已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04年在全市首届评出的10位高中水城名师中,三中一校就占了3人。此后,李秀莲、马金燕老师被评为市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现今,有近百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市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省市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市十佳教师。

“高标准是财富,低标准是累赘”这是张广立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以来一个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个单位发展命运的“一把手”,头脑必须是充实的、清醒的、超前的,否则就做不到创新。而这一切又都必须建立在坚持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张广立一直有一种危机意机。他说:“我们三中人要有四种意识,即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他一向把危机、忧患当作干好一切工作的内驱力。他还常说:“我们每个人要不断加强学习,为自己不断充电,使自己必须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几年来,看书、读报刊、阅览网上信息、不断写作、虑心学习外地经验一直是他的必修课。他先后走访了国内很多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参加了数十次学术会议。交流学习之余,他把个人心得记录整理下来,其中《加快教育发展,铸就教育辉煌》《德育的核心在唤醒》《让每一位学生心里充满阳光》等文章不时见诸于报端,并被多家网站转载。总之,在学习的时间上,他不比在校高中生少多少。

对班子成员,张广立要求同样如此。他一直强调,只有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自己领导水平的合格组织。在全市中学中,他率先组织举办了“阳光讲台”,要求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理论结合实际,在全体教工会上轮流进行宣讲。这样即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又提高了领导班子的知识和管理水平。现在聊城三中每一项重大工作的创新灵感都来自于他和班子成员扎实的知识积累。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出色的学校总是跟一个出色的校长联系在一起。从担任校长职务以来,要求教师做到的张广立首先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他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在教职工正式工作前,已转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三中的任何一处情况,他都熟记于胸。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张校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率先垂范,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教职工心目中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张广立每到一所学校都坚持做点实事,留点业绩。因此,不管在哪一所学校都能找到他的业绩。到三中工作后,他感觉一个学校的发展不再一味地做大,而是要做精、做强。他常讲:“学校的竞争是优质办学条件的比拼。”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三中的办学水平,他在编外人员多,学校负担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给每间教室安装上了全市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2005年又筹建了高标准、高水平,集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15000平米的教育科研楼;2008年完成了校园的花坛、名人塑像等软文化建设;2009年改建铺设了全市一流的400米标准塑胶报道;完成了教师微格式信息化办公设施……他在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同时,更关注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他创设了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营造了“成功从心开始”、“让我们做得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充斥着生机与活力。全校形成了校风正、学风浓,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良好风气。

雨果说“有些人是铁,有些则是磁石。”张广立就是这样一块磁石。正是他的这种博学严谨,豁达谦和,宽容诚信的人格魅力,常常地吸引着身边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聊城三中乘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走出了低谷,一路凯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市高考优胜单位”。2002年被名牌大学录取人数居全市之首,十几名学生被北大、人大、北外、中科大录取;2003年高考又创佳绩,应届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均为城区高中第一名,同时有两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九名学生被人大、中科大录取;2004年本科录取人数又突破700人大关;2005年顺着质量阶梯又有攀升,有2名学生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2006年又取得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本科大学升学率(不含音、体、美)、上线人数录取率三项聊城第一名;2007年刘秋林获全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08年以后,在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市前列,也一直占居了全市应有的位置,现已铸就了“应届生考取大学人数多,高分人数多、全国名牌大学多”的“三多”优质品牌,成为了聊城学校教育的衡亮点。同时,张广立被上级部门评为“聊城市十佳科技校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书记好校长”、“水城名校长”、“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

成功,意味着做出较大的牺牲和贡献;荣誉,是对无限奋斗不息的人的心血和汗水的奖赏。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的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张广立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份坚定的信念,谱写着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寄语母校虽然我已离开母校多年,但是对母校的牵挂依旧强烈。在母校四十华诞之际,我衷心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的教育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辉煌的贡献!祝福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