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不懈的追求

——记英语系82届校友、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徐莉娜

来源:校友网 日期时间:2014-04-14 点击数:

   徐莉娜,女,19582月出生,19789月考入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1,19827月毕业。1986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攻读翻译学硕士,之后留校任教。1993年调入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工作至今,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学术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大 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导师。指导并出版了百余部翻译作品,其中《与女儿谈人生》获得最畅销图书奖。

求知路漫漫

19789月,徐莉娜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迈进了聊城师范学院的大门,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高考制刚恢复,像所有经历了文革风暴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学子一样,她万分珍惜这个机会,把这次机会当做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一个她能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起点。

四年寒窗苦读,19827月徐莉娜毕业,留校任教,但是教后知困的感觉使她选择了读研这条路。1986年,她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翻译学硕 士,从此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读研期间她对翻译的认识尚处于朦胧阶段,那么今天的她不仅熟谙翻译之道,而且精通翻译教学之道,这一切都归功于她那 长达28年之久的翻译研究生涯。按她的话说,从走上了这条路后,她把全部精力都给了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

研究生毕业后,徐莉娜留在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主要负责翻译课教学。教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就难在如何授人以渔,如何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又知 其所以然。为此,她开始漫长的科研之路。从1990年开始,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成绩喜人,成果丰硕。她出版译作20多部:《哲学——经典50位 政治风云人物》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一杯安慰:给恋爱中的女人》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亚里士多德》、《罗斯福》等作品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在《译 林》和《百花园》等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10余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论文3篇,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论文 12篇,在《现代外语》、《外国语》和《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论文5篇,其余的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的其他核心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中,《试论翻译分析 与批评的依据》获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认知与翻译单位》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奖,《英译汉话题取向翻译模式研究》和《翻译中的内容及其载体的选择》获青 岛市优秀社科成果奖。最重要的是她的研究方法,别具一格,自成特色,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很强的翻译教学话语体系,此体系构成了其翻译教材的主体。该教材48 万字,2014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3 年,徐莉娜调到青岛大学任教,1999年破格晋升正教授,成为青岛大学的学术骨干、学科方向带头人。尽管那时她对翻译教学已驾轻就熟,但她还是执着地进行 翻译研究,探索翻译教学创新之路。2001年在加拿大访学期间,她将翻译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语言学,借助语言学理论解释翻译过程,揭示翻译规律,并将研究成 果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2009年,因为翻译创新教学成就突出,她获得了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不惑之年,她又完成了博士论文《翻译中句 子结构转换研究》,获得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就这样她在翻译研究和教学的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二十余载。她曾经说:“为人师者须以精治学,以博求 道,以勤成业,精益求精,厚积薄发,勤思勤为不懈怠,科研追求的是境界,不是名利,教学为的是授业解惑,授人以渔。”这是她的信念,也是她毕生的追求。

寓教于研,以研促教

科研伴随着徐老师教学渡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同时,她也始终把教学和科研连在一起,从不放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是带着问题进行科研,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和路 径。她总是说课堂就是她的实验室,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堂来验证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她研究出的翻译转换模式、翻译口诀、翻译方法和路径都 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中得到运用,而且屡试不爽。“原词复译,调整语义组合关系;原词复译,调整韵律节奏;原词复译,承上启下”,像这样简洁上口、便于记 忆、口诀似的翻译规律都是她对翻译过程研究之后的结果。为了使科研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她写了数万字的教学日志。日志中记录了学生困惑和教学中遇到的问 题,这些都成了其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她的翻译课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这与她以科研促教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然,学生喜欢她的翻译课,不仅因为她认真负责,更是因为在她的课上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翻译的技能。一位学生在信中说:

“自从升入大四,因忙于学习,也深知老师您日理万机,每天在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无悔付出,所以就没打扰老师,但是同学们对老师甚是想念啊。 我今天做了篇翻译,对完答案心情激动万分那。有好多地方都是按照老师您当时讲的思路做的,结果对答案的时候发现跟答案的处理一模一样。所以特别激动。也特 别感谢老师当时的指导。”(高云建)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徐老师长期致力于认知盲点的研究。她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的规律,探究导致翻译思维障碍的原因,对认知节点进 行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翻译》上,其论文《从译者失语看翻译教学的缺失环节》指出认知盲点是导致译者失语的主要原因。针对认知盲点,她把 诊断分析性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翻译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徐老师的授课不仅在校 内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她在网上开辟了译者课堂,随时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和指导。

徐老师对教育事业是这样执着,一丝不苟。她信奉以诚信施教,认为身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惑必解,有疑必答,传道必真,施教必严,不惑己,不愚人,不负从师者之信 任。她还说“为人之师,业务要精,不搞科研,教学就做不到又精又专。”在日志中她写道:“钻研业务,深悟学问之道,教学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得心应 手。授业解惑,为教之乐,习而释惑,为学之乐,乐学以致远。谙教学之道,授业启智,其乐无穷。”这就是徐老师的为师信念。她挑灯夜战苦钻研,笔耕不分昼 夜,授课不遗余力,情系讲台数十载,苦乐相随,终生为师,无怨无悔。

施教以传,立身之本

徐老师常说自己不仅是教师,而且还是师傅。她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她十分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将职场 意识融入翻译课堂,规范学生的翻译行为,使之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她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指导研究生翻译出版图书 一百多部。其中《日本帝国的兴衰》、《纳粹德国的兴亡》被省新闻出版局列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点图书”,《与女儿谈人生》被评为 “2008-2009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并获最畅销图书奖,重印多次,深受读者的喜爱,这样的社会认可足以说明她的教学效果及其团队的翻译质量。

她认为教学就是为了传授处世立身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她很注重学生们能力的培养:他教的本科生有的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等高校的研究 生。她带的研究生在求职时总能脱颖而出,成为求职者中的佼佼者,有的考进了国务院,有些进了出版社,还有些进了高校。青医附院招收一名翻译,考生中的第 一、第二名都是她的学生。经过她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职业素质,这为他们将来的职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徐老师组织研究生进行出版翻译工作长达10年之久。她建立了一套组织集体翻译的流程,有着一套科学的管理翻译团队的方法,管理内容包 括:翻译陈述、翻译技巧的使用、常见的翻译错误、标点和文字的处理、版式的规范、编辑校稿符号的使用和校稿要领等等。此外,每次组织翻译,她都亲自批改, 收集改稿过程发现的问题,建立案例库,将所收集的语言材料用于科研与教学。她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出精品的意识,以信誉赢得信任,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的 基础。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她突出教师角色多元化的理念,教师兼课堂教学、技术指导和中介服务为一体。她说翻译组织者只有让自己的团队保证翻译质量,才 能从企业那里争取到更多的翻译业务,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她主持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项目“产学研结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就是如何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 是她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成绩突出也有目共睹。

徐老师说,“为人师者,学必博,艺必精,心必诚,情必真”。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善于教学,教学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同时她也乐于教学,寓教于乐。学生说上她的课时间总是过得太快,还没有听够下课铃就响了。有位学生对她的课的评价是“真实的漂亮”(迟群)。因此慕 名前来听课的不仅有其他院校的学生,还有一些教师。来到这个课堂上他们总是学有所获。其中有两个旁听生格外特殊,她们是一对15岁的脑瘫双胞胎,赵文静和 赵雅静。徐老师亲自带她们做翻译,使其翻译作品得以出版,帮助她们追求自己的“翻译梦想”。她的课让学生受益,为他们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为此学生感言 道:“以前我总觉得偶像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认识您以后才明白偶像就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授业解惑,帮我们实现梦想。认识您3年,这期间每个进步、所有精彩 都离不开您的鼓励和教导。谢谢您,老师!”(吴华姝)

“我们能有机会跟您学习,真的是我们的福气。通过去年一年的学习,我们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平易近人以及翻译讲解的专业,犀利。老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精神也让我们深深敬佩。中国的翻译事业需要您,莘莘学子也需要您。”(高云建)

徐老师总是默默耕耘一方学园,不仅深得学生的喜爱,而且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因此荣获了青岛大学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巾帼英雄称号。

科研探索,永无止境

徐老师热爱科研,专注于翻译本体研究。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撰出来,把翻译问题搞清楚。她说即使退了休也要做研究,还有很多课题要攻克。目 前正在做的教育部项目“翻译的语言学过程研究”研究的是翻译的语言学原理、翻译的过程、操作步骤、翻译技巧的工具性等问题。继之,她还要继续研究翻译失语 症。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大家受益,也希望为翻译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寄语母校:母校,我从这里起步,在这里生活过,奋斗过,工作过,再从这里出发,奔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虽然我离开了这里,但母校的勤奋严谨、锲而不舍的学风一直伴 随着我,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母校。在母校4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祝母校人才辈出,再写辉煌!